十年风华·师者心语|谭安厚: 在时代的洪流中寻找答案
十年是见证者的十年,深港融合,湾区共赢;十年是教育者的十年,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十年是奋进者的十年,迈向一流,勇擘新篇。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十周年校庆之际,推出“十年风华·师者心语”校庆专题采访栏目,共邀请到十位师者讲述他们与港中大(深圳)的故事。本期为您带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副教授谭安厚教授的专访。
拥有着历史学、汉语言、工商管理和金融等多元交叉的学科背景,谭安厚教授始终在学者和实践者双重身份的引领下探索人生的可能性。八十年代初,他曾参与了中国第一所商学院的筹建,之后在香港从事银行业和咨询业长达七年;回归学术界,他先后来到港中大和港中大(深圳)任职,现任港中大(深圳)经管学院副教授。关于一所大学如何培养国际视野的人才,他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人生旷野
用谭安厚自己的话来说,从一开始学历史,到后来参与中国第一所商学院的筹建,他一直都处于“an unplanned path(计划之外的路径)”上。他的早期教育从加拿大开始,对历史的深厚兴趣引领他进入大学学习艺术和历史。但一个偶然的机会让谭安厚的人生轨道出现分岔口——前往北京语言学院学习中文。人总不觉车轮滚滚向前,殊不知已驶向一片新田野,这个选择彻底改变了他的职业方向。“我一直对中国感兴趣,中国其实是我个人背景的一部分。我的母亲出生在中国,她是一个在广州出生的美国人,所以她的粤语说得很好。用中文交谈是让她感到最快乐的时刻之一,这让我觉得很有意思。”
1978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中国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道路异军突起,聚焦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讨论,在谭安厚的眼中也不例外。他来到香港,在香港中文大学攻读MBA,正式踏入商业和金融领域。之后,无论是在银行业的工作,还是在帮助建立商学院的过程中,谭安厚都在学者和实践者的双重身份中不断调整着自己的轨道。“当我从港中大毕业并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后,我成为了一名投资银行家。我还帮助商务部在大连建立了一所商学院,我非常喜欢在东北的这段经历,这让我同时收获了在商业领域教学的经历。回到香港后,虽然我当了几年的银行家,但内心里我却认为自己是一个学者。所以,我再一次改变我的轨道,去纽约大学深造。”
最终,他回归学术界,先后来到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任职,把他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学术知识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人。“港中大(深圳)是建立在港中大传统之上的一所大学,能够参与到其中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万丈高楼平地起
谈到对港中大(深圳)经管学院快速发展的看法,谭安厚表示,自己能成为这一变革的一部分感到非常荣幸,学院发展速度之快远超他的预料。他回忆道:“当我第一次来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在启动区,只有几幢破旧厂房改造来的教学楼。那个时候,我没想到这所大学会发展得如此之快,不仅硬件方面,软件方面在人才引进上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那时,我们还没有这么多成熟的师资力量,但我们现在已经建成了一支非常优秀的拥有热忱并具备能力的金融领域师资队伍。”
他认为,大学在十年间的迅速发展有赖于对香港中文大学办学经验和理念的传承,环球供应链及物流管理项目就是一次鲜活的实践。这个联合培养项目始于建校第一年,它之所以能在创校伊始便落地港中大(深圳)得益于高校间的“记忆”与信任: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和哥本哈根商学院出于对港中大学术质量的认可,愿意跨越边界,对建立在港中大传统之上的一所新大学预支信心和厚望。“两所高校对港中大(深圳)的信任来源于他们与沙田校区所建立的深厚联系,这种记忆和信任,是中外合办大学的优势所在。”
理解至上
当谈论到港中大(深圳)国际化人才培养时,谭安厚认为,大学的国际化发展与深圳这所具有国际化背景的移民城市密不可分。“港中大(深圳)的学生和沙田校区学生的不同之处在于,沙田的学生出生在一个全球都市,而我们的同学来自中国五湖四海,选择来到深圳——全国最为国际化的城市之一,他们是带着成为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这个期许而来。这也体现了大学与这座城市的联结。”
港中大(深圳)为学生提供了足够多融入世界的机会,勇敢抓住这些机会,走出舒适区,通过个人经历来了解世界的其他地方,尽最大可能通过个人经历去理解他人,这是他对同学们的期许。在如今这个充满不确定的时代,“理解”是谭安厚在采访中提到最多的词。“你必须能够进入世界另一端的人的头脑,从他们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你看到的也许并不是真相,这只是你两耳所闻、五官所感的世界形态。所以你需要以某种方式进入他人的大脑,以他们的方式看到这个世界。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了解如何促成双方达成共识。”
大学是个很浪漫、充满理想主义的地方,身处其中的青年却常常被未来可能遭遇的生活压力灼了心,“where to go”是不少同学内心深处的疑问,与谭安厚教授的对谈或许能给我们一点启示。尽管现在我们还不知道答案,但我们都是这个充满意外的洪流中的一部分,努力理解他人并尝试与之合作,我们都会成为答案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