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新星系列报道之二|朱熹:1个AI导师大于100名博士加1000名教授
“在化学材料实验领域,1个AI大于100名博士生,1000名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朱熹教授团队正在重塑材料化学领域的研究范式。2018年,其团队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智能化学实验机器系统,继而研发了获得教育部相关部门认可与资助的 AI 学术系统,由此开创了以机器人作为基础设施的化学材料研究数字化新范式。经测算,单台系统其年均可完成大于传统研究模式下100名博士生的等效实验工作量和1000名教授的科研指导工作量,并且在科研思路创新维度展现出优势。AI学术系统将随着AI技术的发展不断演进。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朱熹教授团队通过自主研发的智能科研系统,正在重塑材料化学领域的研究范式。该团队构建的AI学术导师系统(AI-Supervisor)与云端材料加速操作系统(MAOSIC),实现了从实验设计、执行到分析的全程智能化,标志着材料化学研究正式迈入数字化新阶段。
材料化学的 AI 系统天生带有自然科学的先验和后验属性,需要进行实验,但300年来的传统实验方式效率低下。为解决此问题,从2017年起,朱教授团队规划了三个阶段。首先在实验通量方面,该团队至今已更新10套智能化学实验系统,包括我国首个智能化学实验机器人系统。这些系统能够覆盖80%以上的化学材料实验。其次在实验创新性方面,从2020年开始,朱教授团队分析了绝大多数学术资料,构建起AI学术系统,旨在规避创新性低的方案,设计更具挑战性的实验。最后在评价体系方面,从2023年开始,该AI系统已具备一定程度的自主科研能力。对于创新性不高的论文内容,AI系统早已理解了科研思路,甚至实验数据都已准备就绪。和AI的学术水平可以成为全新的评价标准之一,这将不断督促着科研人员必须努力拓展自己的学术深度。
经测算具备1台机器的AI学术系统同时可以处理128个样品,峰值条件下平均每周可以工作140小时,大于1位平均每周工作40小时,同时只能处理3-4个样品的博士生实验工作量的100倍。AI学术系统还具备对日常科研问题中的选题、指导和评价功能,可以支持1000人同时在线,大于1000名教授的科研指导工作量。
自系统问世以来,朱熹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屡获殊荣。相关技术突破已获国家级认可:2021年入选科技部颠覆性创新技术名录,2022年参与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3年获教育部相关部门专项委托研发。
朱熹教授科研团队的核心力量来自于港中大(深圳)培养的本科-博士连读的青年学者和学生,他们的成长也见证了大学在人才培养上的成功探索。
赖镇海博士生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是港中大(深圳)2015年理工学院新能源专业第一批本科生,随后在本校攻读计算机信息工程硕士,并于2022年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从2017年朱熹教授团队研发国内首个智能化学实验机器人架构AIR-Chem开始,赖镇海便参与其中,成为该系统构建和优化的重要贡献者之一。朱熹教授评价道:“赖镇海可能是目前对项目理解最深的人之一,他的成长见证了大学科研体系的完善,也彰显了学校师资力量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
在人工智能加速创新的背景下,港中大(深圳)正凭借其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和优质的师资力量,继续在人工智能领域深耕细作,也为科学研究、教育模式变革以及技术产业化贡献更多智慧。
青年教授简介

朱熹
校长青年学者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副教授
教育背景:
学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博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研究领域:
物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
朱熹教授,AI机器人技术和化学材料领域交叉学科的专家,2018年架构了我国第一台化学实验机器人AIR-Chem(Authentic Intelligent Robotics for Chemistry)。随后架构了包括MAOS(Materials Acceleration Operating System)操作系统,以及基于AIR-Chem和MAOS系统衍生出来的云端化学材料实验室MAOSIC,具备自主实验数据分析能力的智能实验系统AIM(Authentic Intelligent Machine)等10种以上智能实验室架构,同时还架构了人工智能学术导师(AI-Supervisor)和材料化学科研教学元宇宙系统Mateverse。2024年,他出版了全球首部论述AI机器人技术在材料科学中应用的技术原理和场景分析的著作。